首页 小学作文 初中作文 高中作文 话题作文 节日作文 写人作文 动物作文 作文体载 作文素材 作文技巧
50字 | 100字 | 150字 | 200字 | 250字 | 300字 | 350字 | 400字 | 450字 | 500字 | 550字 | 600字 | 650字 | 700字 | 750字 | 800字 | 850字 | 900字 | 更多

“ 春景 ”有关的作文

来源:文题网 时间:2024-04-28 12:04:56
  • 《春景》
  • 好似轻柔的微风,

    好似云朵的洁白,

    春姑娘缓缓的到来。

    她是一个魔术师,

    她让阳光抚摸草地,

    小草立刻挺起了胸膛;

    她轻轻地吹了口气,

    溪水马上化开了身上的冰霜,

    欢快的弹起了古筝叮咚作响;

    她又碰了碰小树,

    小树迅速的抽出了嫩芽;

    她又念起了咒语,

    顿时百花齐放,

    百鸟争鸣…

    她们合成一个快乐的舞台,

    奏出了一曲完美的乐章,

    春天来了!

  • 《校园春景作文400字》
  • 来了,来了,春姑娘迈着轻盈的步子来啦!燕子欢唱,是春姑娘的来信。草地披上了嫩绿的新装,大地沐浴着温暖的春光,一切都生机勃勃的。

    走进校园,一眼望过去,映入眼帘的是一幅春意盎然的春景图。第一个迎接我们的是又高又挺拔的柏树,它靠着自身的顽强精神,熬过了严寒的冬日,像士兵一样守护着我们的校园。

    再往前走,是那一朵朵,一群群黄色的迎春花。那黄色的迎春花像一只只黄蝴蝶,停立在枝条上唱道:"春来啦!春来啦l”

    你瞧,在迎春花的呼唤下,小草探出自己的小脑袋,好奇地张望着四周,眼里露出对未来希望的光。没过几天,从泥土里刚钻出来的小草,在春雨的滋润下茁壮成长,坚强的小草尽情的舒展着青翠欲滴的叶片。

    看到校园内生机盎然的景象,我不禁想起杜甫的春夜喜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诗人赞美春雨,万物在春雨的滋润中孕育而生。

    一年之计在于春,我应像世间万物一样,珍惜校园内美好的春光,努力奋发向上!

  • 《乡下春景作文450字》
  • 今天,爸爸妈妈一起来接我,我感到十分惊喜,原来今天要回奶奶家。

    我去奶奶家的路上时,突然发现,在平时并不引人注目的田野间,竟在夕阳的照耀下显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在一望无际的田野中,在红如火球的夕阳下,一片片成群的油菜花显得尤为靓丽,它们一朵朵优雅的站在田野中,金黄的花瓣就像它们的裙子,在夕阳下,清风微微拂过,它们也随之翩翩起舞,就如一位高贵的舞者。夕阳的火光洒满大地,洒满菜园。

    我走在田间的小路上,不由发觉青青的小麦苗也如此可爱动人,它为大地铺上了一块绿色的地毯,它们随风摇曳,小小的身体里蕴含着春天的希望,秋天的收获。

    小水潭边的金桔树,经过夕阳的熏陶,也仿佛有了生命,一颗颗小金桔闪闪发光。就连旁边的小水潭也波光粼粼,如一面破碎的明镜充满光辉,泥土也散发着大自然的芳香。

    这不禁让我想起了长歌行中,“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的诗句,美丽的田野里,呈现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美丽都是暂时的,正当我陶醉时,夕阳已经静静悄悄的从天边溜走,天色也暗了下来,时间一去不复返,我只能期待明日的朝阳了。

    【老师评语】春光在你的眼中,在你的笔下熠熠生辉!

  • 《春景》
  • 春天的步代逼近,

    春风在河堤上一吹,

    万物复苏,重获新生。

    花草树木欣欣而荣,

    柳姑娘重新甩出长发,

    风儿微微一吹,柳条轻轻摇曳;

    桃树从枝子里抽出花苞,

    有深红,有浅红,

    有深粉,有浅粉,

    大风吹过,

    一片,两片,三片......

    花瓣随着春风流动,

    天空下起了桃花雨。

    春天继续向前走,

    春风在屋前溪边一吹,

    万物复苏,重获新生。

    小动物们也出来了,

    小青蛙唱起了春日序曲,

    歌声充满了活力,蹦跳都带着节奏;

    小燕子从南方飞回来了,

    唱罢归北建巢歌,

    这边衔枝,那边衔泥,

    忙碌着开始搭建巢穴,

    叽叽喳喳好不热闹。

    春天如期的来了,

    春风在世间一吹,

    万物复苏,重获新生,

    阳光抚慰着生灵,

    雨水滋润着大地,

    世间万物活力满满,

    喧嚣忙碌中孕育着生机,

    为新的春天,

    画上点睛之笔,

    使春景更加亮丽。

  • 《春景》
  • 阳春三月,春姑娘已悄无声息地来到人间。她挥一挥手,顿时冰雪消融,春回大地。她撒下春的种子,让冰雪下的绿色获得重生。

    春是温柔文静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柔和的微风吹拂着大地,碧绿的小草装饰着黑土,纤细的雨丝滋润了万物。春姑娘轻盈地走过了大地,所到之处,百花争奇斗艳,绿树葱郁挺拔,到处生机勃勃。

    春是和蔼可亲的。“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春姑娘用柔嫩的手掌抚摸着小河畔的柳条。她亲吻着刚刚冒出来的柳牙,柳牙瞬间变活了。新枝抽呀抽呀,越发青翠,越发葱郁。小河水潺潺,唱着欢快的歌曲随着春姑娘的脚步往前奔跑。一群群活泼可爱的小鸭子加入春天的队伍,在清澈的小河中嬉戏玩耍,好不惬意。春姑娘微笑着看着它们充满活力的身影,满足而陶醉了。

    春是勤劳善良的。她派出小蝴蝶、小蜜蜂开始行动。在野外,你总能看到一群群勤劳的小生灵穿梭在花海中,飞到东来飞到西,采食着香甜的花蜜,满怀憧憬。桃李争春,香满人间,这可是它们辛勤付出的收获。瞧,“春色满园关不住”,“ 乱花渐欲迷人眼”, 在春姑娘的培育下,漫山遍野的花汇成了海。你只要看上一眼,一切烦恼与忧愁都已飘到九霄云外去了。春雨忙碌的身影也是对大地的最好馈赠。“天街小雨润如酥”,不管是菜花麦苗,还是树木花草,如饥似渴地享受着春雨的滋润。“春雨贵如油”,这不正是最好的福利吗?再瞧,果园中桃花和杏花争相吐露出花瓣,贪婪地吮吸着第一场春雨留下的甘露。春雨淅淅沥沥地下着,殷勤的模样,会让你忍不住去雨中漫步。它不会淋湿你,走在这如梦似幻的雨中,那些堆在一起的心事也瞬间化为乌有。春雨,滋润了世间万物,也洗净了我们内心的浮躁。

    刚下完一场春雨,空气中夹杂着泥土的芬芳。阳光无拘无束地遍洒大地,花草树木沐浴在阳光下,飞鸟争相挑选合适的树枝做巢,一派忙忙碌碌的景象。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如此绝美春景,呼唤着我们的加入。走,换上春装,带上美丽心情,一起惬意踏春。行走在芬芳的大地,用脚步丈量着无边的春色,别有一番风味。

    一年四季在于春,春是绿色,是生机,更是希望。

  • 《春景》
  • 二月的春天,草长莺飞,万物复苏。

    嫩嫩的小草悄悄地从地下探出了小脑袋,张望着这个世界。瞧!天空中的小鸟自由自在地飞行,一会儿高,一会儿低,嘴里不停地叽叽啾啾,好像在歌唱春天的美好。

    看,杨柳甩着长长的枝条,轻抚着旁边的堤岸,像是妈妈在抚摸着自己的娃娃。

    有几个小孩放学回家后,来到广场上放起了风筝。你们看,有可爱的小鱼,有美丽的蝴蝶,还有威武的老鹰……一阵东风吹过,风筝随风飘动,忽高忽低,他们好像在比谁飞得高。

    这样的情景是乡村最美的风景线!

  • 《春意》
  • 已亥初春,万物皆发,春景美好。看万树新发芽,自觉已成"醉生",乃作文,叹春意矣。

    已是新春了,用接近仲春更准确些,前几个新春,因为年纪太小,不懂得欣赏,只是觉得这美景与其它三个季节不同,除了踏个青,照张相,什么也没留下,用鲁迅先生的语言来说,怕就是"颇感遗憾罢了"。

    这个春天来得好快,只觉得过年灌的香肠刚吃完,这天就暖了,叶儿就由青转绿了,迎春花前几日才刚发了花骨朵,这几日全都绽放了,一大片一大片开在河堤边,别提有多美。每天上学都有两条路可以选,我总是挑这花开了、柳绿了的地方走,早晨在星星点点的迎春花前看旭日东升;中午在花海中看藉河大江东去;黄昏在柳芽旁眺望远山,送太阳离去。这是我的幸运之处,这是别的路线上的学生得不到的一一每天看着风景走。

    “沾衣欲湿杏花雨”

    春天到来,一同而来的是期盼已久的春雨,从几个星期前下了第一场雨后,我发现每场雨后,都会有些变化。这雨下不大,但是如丝一般,一束连着一束,在人的身前、身后调皮地钻来钻去,不一会儿,衣裳就变得湿润,淋点儿雨是无可厚非的,顺便可以品味着伴着雨丝的花香。我可以想象到志南和尚的感受,他一定是坐在山顶的亭子里,一袭布衣一尘不染,在他的身旁应该都是花瓣吧,至少是花树,一簇一簇的,藏不住的花香被卷在雨里飞去了,在一簇簇花丛中滴落的雨珠落到了老和尚打坐的蒲团边,花香四溢。至少在那一瞬间,志南和尚定是不专心的,他也许笑看不懂事的杏花在雨中游戏,一边用手指拈起白色的花瓣,把那幸运的一片重新放入杨柳风中。

    真是“酒不醉人人自醉”,至少,我有这样的感觉。雨点儿中包裹着生机,包裹着希望,包裹着风儿滑过竹林的清香,包裹着水珠儿穿过十里花香的迷香,包裹着松,包裹着柳,包裹着一切……当她们在我身边绽开时,我整个身子都轻微一颤,思想一会落在这美景中,一会儿又跑到"天街小雨润如酥"中去了。一切都是那么美好,风中带着不可捉摸的声响,极远的又是极近的,极宏大的又是极细切的,像春鸟在树梢上啼鸣,像春寒中的冰块解冻,像高山流水中和着的连音,像乐曲下里巴人的激昂高潮。

    雨中的声响一个一个被我捕捉,有的来自于雄汉,有的来自于盛唐……千年中春意一直都在。

    “读书不觉已春深”

    春天是一个适合阅读的季节。阳春三月,鸟语花香,风和日丽,还有哪个季节能比春季更适合阅读呢?在春色盎然的周末,在温暖的阳光下读一篇《长征》,感慨红军翻过的山,走过的路……再看如今花开遍野草长莺飞的南山,我所看到的不也如诗中一般"三军过后尽开颜"。我不曾与长征队伍同行,自然也不知道他们看见了什么,感受的是什么,只觉得这两种情感有异同之处,而我们的心却是"极光视听之余"留连春光之中了。

    春日里读山读水,读花读树,一切春景都混合在朱自清的《春》中向我们走来,江南水乡的秀雅春色连绵不断地涌在纸上,我虽身处西北,心却早已飞向江南。那"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的春雨,我们也体味到了;而最看好的还是各种花树,它们早早地准备好了迎接春天,在这为期不长的花开时节中,真是如赶趟似的,把一个冬天积蓄的活力全用上了,原来它们整个冬季的沉默,全是为了这几天的欢乐啊!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这是王義之《兰亭集序》中我最喜欢的一句,这段的意思是人们生活在一起,很快就度过了一生。有的人喜欢聚集在室内,畅谈抱负;有的人喜欢寄情于喜好的事物,放纵自己,不拘形迹。可以与朋友面对面地交谈,也可以将自己的精神寄情于所寄托的事物,不受任何约束放纵地生活。如果让我选择,我会选择"放浪形骸之外",我向往的就是自然自在,也许就是"舟行碧波上,人在雨中游"的意境吧,我真想余生都可以自由地不受任何约束地逍遥在春天,可这永远是个梦罢了,春会去,花会谢,人会老。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春意无穷,春亦无穷。"几处早莺争暖树",是春;我们熟知的"人面不知何处去"也有春。春是美的,春是惬意的,春给了人们太多享受和太多感触。

    我看到的柳芽,你看到的江水,难道春只在春天中吗?不,不是,夏天也有春,只不过是更加成熟的春;秋天也有春,秋天的春是令人忘怀的,是严肃的春;冬天的残叶中也有春意,不过要仔细找才能找得到,是枯枝对春的渴望,是冬天后的勃勃生机。

    春,给了人希望,是我们永远的公共风景画,我们爱春!且以朱自清先生的《春》结尾作为结束语吧,

    春天像刚睡醒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

    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他领着我们上前去。

  • 《童子善书望远春景画》
  • 善子见书舒展眉,

    喜得念书朗朗声。

    路经遥望不见家,

    途经就书把字读。

    远见春色美精香,

    百花路途齐香放。

    流奔童眼丁咚响,

    春景醉画人心乐。

  • 《春》
  • 春儿已苏醒,

    树儿冒新芽。

    花儿争斗艳,

    人儿爱春景。

  • 《春天来了,写春景作文无从下手?8大技巧+案例,超全实用攻略!》
  • 一、抓住景物特征

    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时间不同,景物的特征也不同。宋代诗人杨万里说得好:“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第三单元的课文,分别写到一年四季:春天,“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夏天,“山坡上的芊芊细草长成一片密密的厚发,林带上的淡淡绿烟也凝成一堵黛色长城”;秋天,“草野在蟋蟀声中更廖阔了”;冬天,“有的地方雪厚点儿,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一道白,一道暗黄”。同样的草木在不同季节展现出迥异的风姿。

    抓住景物的特点,是写好这类文章的前提。要引导学生对景物进行细致观察,并将观察所得铭记于心,正所谓“静观默察,烂熟于心”。同时也要对景物进行细致比较。

    景物的特点是客观存在的,有些学生描写的景物之所以大同小异,甚至雷同,主要原因是对所写的景物没有认真细致的观察,不善于通过比较发现和抓住事物的特点。

    而成功的有特点的景物描写,都是作者对所写景物进行深入观察和反复比较的结果。因此,学生在观察中,要善于抓住不同季节、不同时间、不同地域中景物呈现出的颜色、形态、声响、气味等方面特有的变化,这样,才能抓住景物特征加以描写。

    为此,一要注意不同季节的特征:一年有春、夏、秋、冬四季,季节的变化会引起景物的变化,每个季节的景物都有各自的特征;

    二要注意时间变化的特征:有的景物在不同的时间往往各有特征,白昼、夜晚、早晨、黄昏都为景物涂上了不同的色彩;

    三要注意气候不同的特征:同一景物在雨中、风中、雾中、雪中所展现的景观是不同的;

    四要注意不同的地理特征:南方、北方、城市、乡村、高原、平地,不同的地域,有着各自不同的景物特征,要体现地方色彩。

    鲁迅指导青年作者时提出:“现在世界环境不同,艺术上也必须有地方色彩,庶不至于千篇一律。”又说:“地方色彩,也能增画的美和力,自己生长其地,看惯了,或者不觉得什么,但在别地方的人,却是特色。”

    二、选好描写角度

    描写景物要选准观察角度。对于同一景物,同一景点,由于观察的角度不同,获得的对景物的印象也会不同。要选好描写的角度,就要先确立观察角度。要指导学生根据表达的需要,运用定点观察和动点观察景物的方法,或远观、或近觑、或仰视、或俯瞰,观察和描写出景物独特的状貌风神。

    1. 定点观察:

    即观察景物的立足点是固定的。所谓立足点,是指人们观察事物时所站的位置。我们到一个景点去,固定立足点,视线随身体旋转,上下左右移动,写景状物也就有了多个角度:仰视、俯视、环视和远视,这样将景物一层层地写下来,从而把景物写得层次清楚,鲜明逼真,给读者以身临其境的感受。

    运用定点观察法描写景物,要使学生明白:

    第一,要注意选准立足点,哪里最能恰当地表现描绘对象,产生最好的艺术效果,就应把立足点选择在哪里;

    第二,要把立足点交代清楚。

    2. 移步换景:

    就是立足点随着行踪的变化而变化,一边走一边看,走到哪儿,看到哪儿,把景物一步步地写下来。它是定点观察的连续。

    学生运用这种方法写作时,一要注意把立足点的变换、交换清楚,如交代不清,就会使读者如堕雾中;二是注意抓住景物的特征进行描写,不能写成“流水账”,一方面,从不同立足点看到的局部景物应各具特色,另一方面,各局部景物合起来又要能反映出描写对象的总面貌、总特征,这样描写景物才能成功。

    3. 散点观察:是选取某一范围内的若干景点分别观察,它是定点观察的分散。以老舍《济南的冬天》为例,古老的济南,景色秀丽,素有“家家泉水,户户插柳”“一城山色半城湖”的美誉。怎样才能更好地把这些美好的景色展现于读者眼前呢?这就有一个写景的角度问题。

    老舍先生首先让读者鸟瞰全城,得其全貌(第二段),然后再让读者饱览那一城山色,雪后斜阳(第三、四段),最后才把读者领到垂柳岸边,领略那“水不但不结冰,倒反在绿萍上冒着点热气”和水藻越晴越绿的水上景色(第五段)。

    就其每一幅图景而言,采用的是定点观察的描写角度,就三幅图景总体而言,又采用的是移步换景和散点观察的描写角度。这样由定点到动点地写来,从山到水地写去,层次分明,脉络清晰。

    自然,这是就各大层次之间来说的,仅就各大层次内部来看,又同中有异,如写城内既从俯视的角度写阳光下的济南,又从仰视的角度,写小雪点染下的山景,笔法活脱,不失灵活变化之致。

    三、安排好描写顺序

    景物描写还要注意描写的顺序,顺序恰当才能使描写眉目清楚,自然和谐,繁而不乱,多而不杂。

    1. 按照景物的方位顺序(即空间顺序)写景。

    每种景物都有自己的位置,我们应要求学生选定一个地方进行观察,按照由远及近(或由近至远)、由内至外(或由外至内)等方位顺序去描写景物的情状、风貌,使景物的画面井然有序地展开。

    如《济南的冬天》写景时,不但远近并用,大细兼行,而且往往是由近及远、由细而大,或由远而近、由大而细,写来衔接紧密,推进自然。比如第五段的写景,就是由近而远,由细而大的:先写水冒着点热气,再写水藻,再写垂柳,再写水面的上空以至于半空中、天空上。

    而第四段的写景,则是由远而近、由大而细的:先写城外,再写城外的山坡,再写山坡上的小村庄,再写小村庄的房顶上的雪。这种写法,既符合叙述的空间顺序,又适应读者的视觉需要,远近大小各得其宜,使景物或则尺幅百里,或则纤毫毕现。

    2. 按时间变化的顺序(时间顺序)写景。

    不同季节,有不同的景物,就是在一天中,时刻不同,景物的色泽、颜色、情状也不会是同一个样子。因而,我们要引导学生按照时间的变化推移,去勾画景物的不同画面。

    如朱自清在春雨图里,不但采用了空间顺序由城内写到城外,而且又运用时间顺序由白天写到傍晚再到上灯,时空兼用,共同勾画出春雨图安静、和谐的“独特的美”。

    四、巧用联想、想象等修辞

    朱自清的《春》写得令人欣喜、陶醉,可谓神妙之笔,因为作者把观察和联想、想象等思维活动结合了起来,由果园中满树的果花,想到“仿佛树上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

    老舍先生的思维则更为奇特,把济南城外山坡上积雪与草色错杂的“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的景象联想成“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并进而别出心裁地想象到“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这样由实到虚,再造出新画面,使景物更加神奇美丽,使文章的境界开掘更深。

    如此一来,也调动了读者的想象,使人如临其境。

    联想、想象的这种神奇效果和作用,实际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悉心玩味、体会并借鉴学习,同时也要教导学生通过阅读积累,不断提高语言素养,丰富自己的词汇,学会多种修辞手法在景物描写中的灵活运用。

    学生学习《春》时,要让他们看到,作者写花,“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用拟人描画出繁花似锦、竞相开放的图景;写雨,“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用比喻和排比写出春雨细密、闪亮、绵长的特点;写风,“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用比喻表现春风和煦、温柔的特点。

    文章最后,作者连用三个比喻总写春天,从刚落地的娃娃到花枝招展的小姑娘,再到健壮的青年,写出了春天不同时段的不同景象,耐人寻味。让学生体会到文章中,以“脚步近了”始,以“领着我们上前去”终,起于拟人,结于拟人,其构思布局、修辞润色皆具匠心,使文章读来满口余香,令人过目不忘。

    五、调动各种感官体

    学生观察景物,习惯用视觉去感受描摹,结果文章犹如一幅静止的并无生机的平面画作。如果学生能习得调动多种感官,从不同角度去描摹景物的方法,那么文章就会生动许多。

    著名作家余光中说:“我们期待的散文,应该有声、有色、有光。”

    朱自清在《春》一文中,先用视觉写“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又用嗅觉写“花里带着甜味儿”,还用听觉写“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

    这样一幅立体的春花图就展现在眼前,活生生的“满园春色关不住”!在描画春风图时,为突出春风的和煦、芳香和悦耳,首先借助触觉写“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其次借助嗅觉写“新翻的泥土的气息”“青草味儿”“花的香”,最后借助听觉写鸟儿“清脆”“宛转”的鸣声和牧童“嘹亮”的短笛声。

    这样,从多方面,把无形、无色的春风写得有声有味,具体生动,美妙感人。

    六、烘托映衬

    要写好景物,还得运用烘托映衬之法。当然,这种方法的实际运用最初对学生而言是有一定困难的,但只要教师指导有方、点拨得当、训练恰当,假以时日,学生是不难掌握的。

    如老舍在《济南的冬天》中以矮松的青黑,映衬树尖上顶着的一髻儿白花;以全白的山尖,映衬蓝天;以山坡上的一道儿白,映衬一道儿暗黄;以微黄的斜阳,映衬薄雪微微露出的粉色。色彩鲜明悦目,都是映衬的妙笔。

    文章中说到的“黄草山”“小灰色树影”,应该说它们本身算不上怎么美,但是作者把它们放在“空灵的蓝水晶了”里一映衬,这些物象也就显出它们的美来了。的确,有的景物本身就很美,和别的景物一映衬,就显得更美;也有的景物,本身并不怎么美,但是一和别的景物映衬起来,就显出美来了。所以我们在写景时适时巧妙地运用烘托和映衬,就能收到意想不到的神奇效果。

    当然,也有景物本身是美的,但一经和别的景物映衬起来,反倒失去原来的美了,像鲁迅先生所说的那样:

    “在方寸的象牙版刻一篇《兰亭序》,至今还有艺术品之称,但倘将这挂在万里长城的墙头,或供在云岗的丈八佛像的足下,它就渺小得看不见了,即使热心者竭力指点,也不过令观者生一种滑稽之感。”

    这样看来,学生在进行景物描写时,烘托和映衬的方法还需慎重使用。

    因此,要把景物写好,关键不单在映衬,还在映衬得法。映衬得法,就可以相得益彰,或者化平庸为神奇。

    七、融情于景

    国学大师王国维曾断言“一切景语皆情语”。说到底,写景的目的是为了抒情、达意。

    “景生情,情生景,情景交融,浑然一体”点明了情与景的关系。大自然的景物本身是没有喜怒哀乐、爱憎褒贬的,但作者带着情感(如欢乐、悲伤、苦闷、烦恼等)去观察描写时,便赋予了景物鲜明的感情色彩。

    正所谓“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情溢于海”,唐代大诗人杜甫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说的就是景物的色彩是由感情色彩决定的,不是晴天都明媚,阴天都悲凉。同一个场景,同一种自然风光,在不同作者的眼里是不同的,这种不同,主要是作者的不同感情,通过不同物象的细节描写反映出来的。

    同为秋天,何其芳说:“放下饱食过稻香的镰刀,用背篓来装竹篱间肥硕的瓜果”,字里行间溢满丰收的喜悦;马致远却说“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极力渲染萧瑟苍凉的气氛,以表达游子的乡愁。我们也要引导学生把自己的情感融入景物描写中,使之懂得流动着情感的语言才富有感染力,才能引起读者的共鸣。

    因此,要让学生在写景的字里行间,自然渗透感情,寓情于景,做到情景交融,物我一体,使读者产生共鸣,进而给读者带来愉悦之情、陶醉之情,将读者带入特定的情景之中,受到美的熏陶,获得美的享受。

    八、动静结合,虚实相生

    以静止的景物和动态的景物相互映衬,可以使景物更具活力和真实画面感,以动写静更显寂静,以静写动更显动感,会使景物灵魂活泼。如《社戏》(鲁迅)中“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句中以静止的山来写飞速前行的船,写出“我”与小伙伴月下行船去看戏时的愉快迫切的心情。

    静景和动景是客观存在的。高山、花草、树木及建筑物等,在我们平时的观察中往往是处于静止的状态,而聚散的云彩、风雨中摇曳的花朵、树叶和小草等却处于活动、变化的状态。学生观察和描写景物时,既要注意它的静态,又要注意它的动态。

    若只写静景,就很容易使文章呆滞,而只写动景,又可能失去稳定。动笔时,需把这两者结合起来,静中有动,动中有静,两相对比,相互映衬,这样绘景才会生动、活泼,写出的文章方能情趣盎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