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
背城借一
【拼音】
bèi chéng jiè yī
【释义】
在自己城下和敌人决一死战,多指决定存亡的最后一战。
【出处】
出自《左传·成公二年》:子以君师辱于敝邑,不腆敝赋以,犒从者。畏君之震,师徒□尧败,吾子惠徼齐国之福,不泯其社稷,使继旧好,唯是先君之敝器、土地不敢爱。子又不许,请收合馀烬,背城借一。敝邑之幸,亦云从也。况其不幸,敢不唯命是听。
解释:您带领国君的军队光临敝邑,敝邑用很少的财富,来犒劳您的左右随员。害怕贵国国君的愤怒,我军战败。您惠临而肯赐齐国的福,不灭亡我们的国家,让齐、晋两国继续过去的友好,那么先君的破旧器物和土地我们是不敢爱惜的。您如果又不肯允许,我们就请求收集残兵败将,背靠自己的城下再决最后一战。敝邑有幸而战胜,也会依从贵国的;何况不幸而败,哪敢不听从您的命令?
【近义词】
背水一战 垂死挣扎 孤注一掷 凭城借一 破釜沉舟
【反义词】
重整旗鼓
【用法】
连动式;作谓语、定语;形容作最后一搏。
【成语故事】
公元前五八九年,晋、鲁、卫三国的联军击败齐军后,齐顷公派大臣宾媚人(即国佐,曾主持齐国之政)带上贿赂去见晋军主帅郤克,当晋方提出屈辱齐国的苛刻条件(必以萧同叔子就是齐侯之母为人质,并且将齐国境内田间的垄亩变成东西走向,这样道路、水渠都将成为东西方向,以便晋军的行动)时,宾媚人本着维护齐国尊严,坚决地加以拒绝,并准备决一死战。
鲁、卫两国劝谏郤克说:“齐国怨恨我们了。齐国死去和溃散的,都是齐侯亲近的人。您如果不肯答应,必然更加仇恨我们。即使是您,还有什么可追求的?如果您得到齐国的国室,我们也得到失地,而缓和了祸难,这荣耀也就很多了。
齐国和晋国都是由上天授与的,难道一定只有晋国永久胜利吗?”晋国人答应了鲁、卫的意见,回答说:“下臣们率领兵车,来为鲁、卫两国请求。如果有话可以向寡君复命,这就是君王的恩惠了。岂敢不遵命?
终于晋军主帅郤克放弃了继续进攻的主张,签订了盟约,齐国得以转危为安。后来以“背城借一”表示誓与敌人决一死战。
【造句举例】
战势已至此,我们别无选择,只有背城借一,拼一拼,说不定还有一线生机。
不要把所有的蛋放在一个篮子里,勿背城借一,给自己留条后路。
宛平城下六年级作文
千百年来时光的岁序流转,带给我脚下的这片土地悠久的历史和迤逦的容颜。就算被百年前的那一段历史扭曲,依然能被觉醒的人民保护至今。她是宛平城,被繁华渲染,被血泪浸透的永远的宛平城。午后的阳光投射下来,照亮了过去,现在,将来。
立于城下,朱墙砖瓦,和年代久远的城门。若是在多年以前,这里该站着把守的人吧?但是此刻,悄然穿过两道城门的只有我,和仿佛从思想深处传来的历史余音。风也一道随了进去,悠悠地在天边飘着。当我不知不觉地走进了城里,看到的是林立的几家小店,也有一丝当年的气息。踩上青砖的小路,总有种和当年的人们心心相通的感觉。路旁,一位小贩正在抽烟,他吞云吐雾,烟气儿飘散在冰冷的空气中。青砖小路上走的大多是参观者,他们表情肃穆,神色庄重。
这是最和谐的场面,因为这里应该是一个不苟言笑的地方。在金都乃至清代,这里都仅仅是一个小地方,一个交通枢纽,给北京和河北的运输提供了方便,外地人不太知道这里。但是在那一天,卢沟桥事变的那一天,日寇攻入北平,进入了宛平城。在城里发生了一场浴血搏杀,许多守城战士,村民在那一天永远离开了。也是那一天,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人们渐渐知道了这个地方——宛平城。可是居住在宛平城附近的人们需要什么呢?他们仅仅能奢望和平永驻。时至今日,我似乎还可以听到,在角落里的人们祈求离开,离开这里,离开这个黑暗的时代!
可是我们,生活在这个时代的我们,又能帮得上那时的人们什么呢!我思索着,看看小路尽头那一方纯净的蓝天,曾是一群人苦苦奢望的,没有硝烟弥漫的天。又不知不觉地往前走,可以看见一座矗立的建筑,那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它理应建在这里,因为我们首要的就是不能忘记过去,不能让历史重演。来来往往的人神色依然那么肃穆,在这里是笑不出来的。浓浓的阳光似乎将大地涂染上深深的血色,历都的繁华,淹没在那么深的泣诉里。
走出了另一边的`城门,觉得阳光有些刺眼。我看见了卢沟桥,它平静地横跨在永定河上。信步走上桥面,历史融合在一起,翩翩旋转起来。又仿佛听见了金都的板车声,明清的马蹄声,又见那一挥而就的”卢沟晓月”,两岸白玉碑上的题文。桥栏杆上的小狮子,或喜或悲,竟无一只相同,像极了卢沟桥多桀的命运。太阳已经偏西,阳光把结冰的河面打散成缤纷斑斓的碎冰,河对岸的树林葱葱茏茏,清淡的风吹过我的头发,讲述着久远的故事。又浮想联翩起来,那一年的千军万马踏过这桥,似乎,已成不能忘记的过往……
我多想对那时的人们轻轻说,请不要哭泣,在近百年后的将来,中国依然存在。它已经被世界尊重,成了一个泱泱大国。爱国之心,卷成旗帜上耀目的红色,化作国歌在天地间唱响。如今,全中国人民一起不忘初心,继续前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
没有回音,只有那袅袅的风,带着我的轻诉,飘向了宛平城下。
【宛平城下六年级作文】
没蕃故人
【唐】张籍
前年伐月支,城下没全师。
蕃汉断消息,死生长别离。
无人收废帐,归马识残旗。
欲祭疑君在,天涯哭此时。
注释
没蕃:是陷入蕃人之手,古代称异族为“蕃”,此处当指大食,即阿拉伯帝国。蕃,吐蕃,我国古代藏族建立的地方政权,在今青海、西藏一带。当时唐、蕃之间经常发生战争。
月支:一作“月氏”。唐羁縻都督府名。龙朔元年(661)在吐火罗境内阿缓城置。故地在今阿富汗东北部孔杜兹城附近。约公元8世纪中叶因大食国势力东进而废弃。
没全师:全军覆没。
蕃汉:吐蕃和唐朝。
废帐:战后废弃的营帐。
残旗:残留的军旗。
译文
前年出征月支,在城下全军覆没。
吐蕃和唐朝断了音讯,我与你生死两隔,长久别离。
战场上无人收拾废弃的营帐,归来的战马还认识残破的军旗。
想祭奠你又怀疑你还活着,此时只能朝着天边痛哭流涕。
赏析
首联交代全军覆没的时间和地点。时间是“前年”,前年战败,现今才写诗。这是因为作者在等侯确切的生死消息。在这次战斗中,唐军全师覆灭,友人是生是死,由于消息断绝,无法肯定,故诗人不敢贸然动笔。这种感情在亲密的朋友之间是很通常的。然而,老友的消息都一直没有听到。“蕃汉断消息,死生长别离。”蕃汉之间消息已完全断绝,两年之中一无所获,则友人无论是死是生,都意味着永运离别了。死了,固不用说;活着,也是做了蕃人的奴隶,不能回还了。沉痛之情,溢于言表。
颈联是通过想象,描写战败的惨状:“无人收废帐,归马识残旗。”因为是全军覆没,不是战死就是被俘,所以唐军的营帐无人去收拾,散乱地堆在战场上,任凭风撕雨浇,惨象令人触目惊心。“归马”是指逃归的战马,战马能辨认出己方的军旗,故能逃归旧营。人是一个没剩,只有几匹马逃脱回来,这—笔真如雪上加霜,令人想见战争的残酷。
尾联“欲祭疑君在,天涯哭此时。”是写自己矛盾、痛苦的心情,想设奠祭祀友人,却又希望他还活着。若还活着.祭奠是大不敬;若确实已死,不祭奠也是大不敬。诗人两为其难,当此之时,也只有遥望天涯而放声大哭了。此联揭示诗人内心活动,曲折而又深刻。
此诗感情真挚,且层次清晰,由“戍”而写到“没”,由“消息”断而写到“死生”不明,由“死生”不明而写到“欲祭”不忍,终以无可奈何的放声大哭为结,一路写来,入情入理。而诗人借用这种过期的追悼,适足增添了全诗的悲剧性。正因为是“前年”的事件,所以有“断消息”的感受,有“疑君在”的幻想,痛慨、痴情,欲绝惨深。废帐残旗,归马踽凉,是诗人的揣想,却真实地再现了“没番”的战罢情形。其缺点是语言过于直朴,缺乏蕴含,前四句只是铺叙事情经过,占了一半的篇幅,倘若把这些内容移入题目中去,腾出地方集中抒情,效果会佳。
创作背景
诗人的一位老友在守卫月支的战役中,因全军覆没而生死未卜,下落不明。故以“没蕃”为题写诗表达伤怀。
作者简介
张籍(约767~约830),唐代诗人。字文昌,汉族,和州乌江(今安徽和县)人,郡望苏州吴(今江苏苏州)。先世移居和州,遂为和州乌江(今安徽和县乌江镇)人。世称“张水部”、“张司业”。张籍的乐府诗与王建齐名,并称“张王乐府”。著名诗篇有《塞下曲》《征妇怨》《采莲曲》《江南曲》。《张籍籍贯考辨》认为,韩愈所说的“吴郡张籍”乃谓其郡望,并引《新唐书·张籍传》、《唐诗纪事》、《舆地纪胜》等史传材料,驳苏州之说而定张籍为乌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