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时,鲁国的大贵族孟孙、叔孙、季孙三家,为鲁国三卿,权势很大。从鲁文公后,鲁宣公起,这三家的实力都几乎超过了国君。尤其是季孙氏,一连好几代,都操纵着鲁国的政权。
孔子三十五岁那年,魯昭公被季孙为首的三家打得大败,逃往齐国。接着,鲁国就发生内乱,孔子也就到齐国去了。(那时的鲁国在今山东南部,国都曲阜;齐国在今山东北部,国都临淄【zǐ】。)
孔子在齐国,暂住齐大夫髙昭子(即高张〉家里,想通过高昭子的关系,同齐景公接近,并且希望齐景公能聘用他。五年前,齐景公因打猎之便访问鲁国时,曾经同孔子见过面、谈过话,齐景公当时对孔子的言论似乎是相当赏识的。孔子这次来到齐国,同齐景公见面不止一次,也谈了话。齐景公每次见到孔子,总要向他请教一些问题,孔子的回答,也总是使齐景公感到兴趣。齐景公因此准备给孔子封官爵。齐大夫晏婴(即相国晏子)却不同意,他的政治思想同孔子是不一致的。他说,像孔子这一派儒家,根本不切实际,相信不得。从此,齐景公就再也不向孔子请教了。
不过r齐景公对孔子还是很客气,把他当作国宾招待。可是孔子在鲁国并无爵位,按哪一级的国宾招待呢?齐景公吩咐负责招待的人说:“如果把孔于比作季孙,似乎偏高了些,比作孟孙,又觉低了一些,还是以季、孟之间的待遇来招待吧! ” (《论语•微子》:齐景公待孔子,曰:“若季氏则吾不能,以季、孟之间待之。”)
由于以上这段故事,产生了 “季孟之间”这句成语。因为那时季孙是上卿,所谓鲁国三卿的级别次序是季、孟、叔,“季孟之间”,就是上等偏下,或上中之间的意思。宋代李之仪的《姑溪题跋》载,张文潜评米元章(宋代书画家)的书法“在锺王季孟之间”(晋代著名书法家钟繇〔yóu〕和王羲之,并称为“锺王”)。《晋书•王湛〔zhān〕传》载:有人称赞王湛,把他列在“山涛以下,魏舒以上”。王湛听了,笑道:欲处我于季孟之间乎? ” (山涛、魏舒,都是晋初名士。)
【成语】
季孟之间
【拼音】
jì mèng zhī jiān
【释义】
这里指春秋时鲁国三家大贵族中势力最大的季氏和势力最弱的孟氏。指在季、孟两者之间,比上不足,比下有余。
【出处】
《论语·微子》:齐景公待孔子曰:“若季氏,则吾不能;以季、孟之间待之。”曰:“吾老矣,不能用也。”孔子行。
解释:齐景公讲到对待孔子的礼节时说:“像鲁君对待季氏那样,我做不到,我用介于季氏孟氏之间的待遇对待他。”又说:“我老了,不能用了。”孔子离开了齐国。
【近义词】
比上不足,比下有余
【反义词】
无
【用法】
作宾语;用于比较。
【成语故事】
春秋时期,鲁国国内有大贵族三卿,分别是:孟孙、叔孙、季孙三家。这三卿的势力很大。甚至可以决定鲁国的国君人选,鲁国国君经常要让着这三卿,国家权力也基本被这三卿把持。
鲁国的三卿起于鲁庄公时代。鲁庄公父亲鲁桓公有四子,嫡长子鲁庄公继承鲁国国君;庶长子庆父(谥共,又称共仲,其后代称仲孙氏。庶子之长又称“孟”,故又称孟氏、孟孙氏)、庶次子叔牙(谥僖,其后代称叔孙氏)、嫡次子季友(谥成,其后代称季氏)皆按封建制度被鲁庄公封官为卿,后代皆形成了大家族,由于三家皆出自鲁桓公之后,所以被人们称为“三桓”。
到了鲁昭公时期鲁国发生内乱,说起这个内乱却是十分搞笑,因为这个内乱是因为斗鸡所引起的。季孙家的季平子与大夫郈昭伯斗鸡 ,季平子给鸡套上护甲,郈昭伯给鸡套上金属爪子。季平子因怒而侵犯郈昭伯,郈昭伯也恼怒季平子。然后两家闹下矛盾,另外季平子与臧昭伯也有矛盾,还将臧氏的家臣囚禁了起来。因此,郈氏与臧氏一起诉冤于鲁昭公。鲁昭公对季平子的专权早已不满,一直想搞倒季平子,以恢复公室的权力,于是鲁昭公支持郈氏、臧氏,出兵攻打季平子,孟氏和叔孙氏定不会让季氏消亡,于是鲁国就越来越乱。
三卿势力强大,内乱在一天之内就结束,三卿获得胜利杀死郈昭伯,鲁昭公无奈只能逃到齐国,当孔子得知鲁昭公逃到齐国的消息后,孔子也追随鲁昭公赶到齐国。孔子在当时已经是非常高声望的人了。
齐景公对孔子的儒家观点很感兴趣,以孔子的声望一定要好好招待,最好是能把孔子留在齐国,但是齐国大夫晏婴却不是很赞同孔子的观点,觉得孔子的观点不合当时的形势,过于守旧。觉得不应该这么看重孔子,不用这么高规格的接待孔子。
于是齐景公说:“若季氏,则吾不能;以季、孟之间待之。”意思是接待孔子按照季孙孟孙之间的待遇接待。因为在鲁国三卿中,季孙家实力最强,孟孙家实力最弱。所以按照这样的规格接待,一来照顾了孔子的面子,二来也照顾了自己家大夫晏婴的面子。但是孔子知道后觉得齐景公推崇的周礼不合,于是离开了齐国。
于是,后人根据这个故事总结出“季孟之间”成语,指在比上不足,比下有余。
【造句举例】
你说的这个客户我们就按照季孟之间的规格接待,低于总经理,高于总监,这样总可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