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
为渊驱鱼
【拼音】
wèi yuān qū yú
【释义】
原比喻残暴的统治迫使自己一方的百姓投向敌方。现多比喻不会团结人,把一些本来可以团结过来的人赶到敌对方面去。
【出处】
《孟子·离娄上》:“故为渊驱鱼者,獭也。为丛驱爵者,鹯也;为汤武驱民者,桀与纣也。”
解释:所以,替深池把鱼赶来的是吃鱼的水獭;替森林把乌 雀赶来的是吃鸟雀的鹞鹰;替商汤王、周武王把老百姓赶来的是 残害老百姓的夏英和殷纣王。
【近义词】
为人作嫁 为丛驱雀
【反义词】
损人利己
【用法】
在句中多作谓语,也作定语;含贬义。多用于书面语。
【成语故事】
春秋时期的孟子是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姬姓,孟氏,名轲,字号子舆,战国时期邹国(今山东邹城)人。孟子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地位仅次于孔子,与孔子并称“孔孟”。宣扬“仁政”,最早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
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成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孟子的政治论,是以仁政为内容的王道,其本质是为封建统治阶级服务的。孟子一方面严格区分了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阶级地位,认为“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并且模仿周制拟定了一套从天子到庶人的等级制度;另一方面,又把统治者和被统治者的关系比作父母对子女的关系,主张统治者应该像父母一样关心人民的疾苦,人民应该像对待父母一样去亲近、服侍统治者。
孟子一生的经历,也很象孔子,过着长期的私人讲学的生活,中年以后怀着政治抱负,带着学生周游列国。随从的学生最盛的时候,是“后车数十乘,从者数百人”。他也是到处受到当权人物的款待。他到了哪一国,都无所顾忌地批评国君,甚至责备得国君“顾左右而言他”,而他的政治主张却不被接受。孟子晚年回到故乡,从事教育和著述。他说:“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是最快乐的事。
有一次,孟子的几个学生针对夏、商两朝灭亡的原因展 开了激烈的辩论。双方争执不下,便一道去请教孟子。孟子说道:“我举例来说吧,国君施行仁政,爱 护百姓,百姓就像百川归海一样涌向国君的周围。你们都知道,水獭是专门靠吃鱼为生的,水獭一出现,鱼类必然潜到深水;鹰隼专吃小鸟,小鸟看到 鹰隼一定会飞向树林深处。所以说,是水獭代替 深水将鱼儿赶来,鹰隼为丛林聚积鸟类(故为渊驱鱼者,獭也;为丛驱雀者,鹤也)。由此可见,是桀、 纣把百姓驱赶到商汤王和周武王那儿去的。总之,桀、纣的灭亡是因为人心向背,绝非什么天意。天意太难把握了,我们还是多尽人力吧。”
【造句举例】
为了打败敌人,我们应当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而绝不能做出为渊驱鱼,为丛驱雀之事。
	
“为渊驱鱼,为丛驱雀。”语出《孟子•离娄》:
孟子曰:“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也。故为渊驱鱼者,獺〔tǎ〕也,为丛驱雀者, 鹯〔zhān〕也;为汤、武驱民者,桀与纣也。今天下之君有好仁者,则诸侯皆为之驱矣;虽欲无王,不可得已。……”
这一段议论的大意是:
孟子说:“夏桀、商纣这些历史上的暴君之所以失去天下,是因为失去了人民;所谓失去了人民,就是失去了民心。要想作天下之王,企图获得天下,是有办法的;只要取得了人民的拥护,就可以获得天下。要想取得人民的拥护也有办法:使人民的心都向着你,就是获得人民的拥护了。要想使人民的心都向着你,办法是:人民所需要的,给他们,更多地满足他们;人民不要的,千万别给,就是要这样。要知道,人民拥护仁君、欢迎仁政是很自然的事,好比水往低处流、兽向旷野走一样。可见,替深水赶来了许多鱼的,是鱼的敌人獭〔tǎ〕;替丛林赶来了许多鸟雀的,是鸟雀的敌人鹯〔zhān〕,替商汤,周武王赶来了许多人民的,就是人民的敌人夏桀和商纣。当今天下,如有哪位国君能施仁政、能爱人民,那么其他囯家那些残暴的国君自会把人民都赶来给他的。他即使不想作天下之王,也不能不是天下之王了。……”
獺,兽名,能在水中捕捉鱼类;鹯,是一种凶鸟,专爱捕食雀子等小鸟。鱼躲到深水里去,獺就捉不到它们了,而把鱼赶到深水里去让他们躲起来的,正是獺自己;鸟雀躲到丛林里去,鹯就不容易找到它们了,而把鸟雀赶到丛林里去让它们躲起来的,正是鹯自己。“为渊驱鱼,为丛驱雀,”就是这样的比喻:反动统治者迫害人民,人民痛恨他、远离他,这样,他就自己把人民都赶到反对他的那方面去了。这句话也可比喻拒绝群众的关门主义和宗派主义的错误政策所造成的不良后果。
清李宝嘉《文明小史》第十三回:“国家平时患无人才,等到有了人才,又被这些不肖官吏任意凌虐,以致为渊驱鱼,为丛驱爵。”(爵,通“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