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
食前方丈
【拼音】
shí qián fāng zhàng
【释义】
方丈:一丈见方。意思是吃饭时面前一丈见方的地方摆满了食物。形容吃的阔气。
【出处】
《孟子·尽心下》:孟子曰:说大人,则藐之,勿视其巍巍然。堂高数仞,榱题数尺,我得志,弗为也。食前方丈,侍妾数百人,我得志,弗为也。般乐饮酒,驱骋田猎,后车千乘,我得志,弗为也。”
解释:孟子说:“向位高显贵的人说话,要藐视他,不要把他的显赫地位和权势放在眼里。哪怕他殿堂高两三丈,屋檐好几尺宽,如果我得志,并不屑于这些;哪怕他佳肴满桌,侍奉的姬妾好几百, 如果我得志,并不屑于这些;哪怕他饮酒作乐,驰驱打猎,随从 车辆成百上千,如果我得志,并不屑于这些。
【近义词】
食必方丈 食案方丈 食味方丈
【反义词】
食不二味 食不重味
【用法】
作谓语、定语;形容吃的阔气。
【成语故事】
孟子,名轲,字子舆 ,邹国(今山东邹城东南)人。战国时期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是孔子之后、荀子之前的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孟子宣扬“仁政”,最早提出“民贵君轻”思想,被韩愈列为先秦儒家继承孔子“道统”的人物,元朝追封为“亚圣”。
孟子一生的经历,也很像孔子,过着长期的私人讲学的生活,中年以后怀着政治抱负,带着学生周游列国。孟子要求自己的学生积极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要学生不要气馁,不要被对方显赫威势所吓倒。
孟子说:“向位高显贵的人说话,要藐视他,不要把他的显赫地位和权势放在眼里。哪怕他殿堂高两三丈,屋檐好几尺宽,如果我得志,并不屑于这些;哪怕他佳肴满桌,侍奉的姬妾好几百, 如果我得志,并不屑于这些;哪怕他饮酒作乐,驰驱打猎,随从 车辆成百上千,如果我得志,并不屑于这些。他所拥有的,都是 我不屑于有的;我所希望的,是古代的礼乐制度。我为什么要怕他呢?”
【造句举例】
现在社会贫富差距很大,有钱人食前方丈灯红酒绿,贫穷人食不果腹衣不蔽体,政府已经注意到这个问题,正在制定积极的收入调节政策。
和珅是清朝著名的大贪官,据传每次他吃饭都是食前方丈,相当夸张,连乾隆皇帝都没有他这样的规模,实在是令人惊叹。
“天堑〔qiàn〕”,天然的壕沟,可以利用来阻隔敌人,比喻地形的险要。
隋文帝时,发兵南下,进攻南方的陈朝。隋军齐集长江北岸,准备渡江袭取建康(即今南京市,当时陈的首都)。陈朝的一部分官吏,主张加强江防,努力抵御,而另一部分只知迎合皇帝心意、贪图眼前富贵的官吏,却反对抗战,甚至连局势危急的情况都隐瞒不报。他们还竭力安慰自己,说:长江这么宽阔,隋军哪能轻易渡得过来呢!据《南史•孔范传》载,这位身为“都官”的孔范,竟然也这么说:“长江天堑,古来限隔南北,虏军岂能飞渡?”
那时陈朝的皇帝是陈叔宝,因为他是陈的最后一个皇帝,所以历史上称他为“陈后主”。这是个有名的“风流皇帝”,向来不问国家大事,整天和宠妃近臣们喝酒吟诗、寻欢作乐,当隋将韩擒虎攻破建康的时候,他还正在糊里糊涂地玩儿呢。等到隋军进了城,他才知道大事不好,慌忙带着张、孔二妃躲入宫内的一口枯井里,结果被俘,解送隋京长安。陈朝于是灭亡,隋朝统一了全国,结束了南北分裂的局面。
到明朝末年,淸兵占领了北部的中国,乘胜南下,直逼扬州,民族英雄史可法坚决抵抗。清“睿亲王[睿ruì〕”多尔衮〔gǔn〕致书史可法,劝他投降,书中有“将以天堑不能飞渡、投鞭不足断流耶?(以为我们不能飞渡长江天堑、不能投鞭断流吗?)”等语。当时,史可法拒绝了多尔衮的诱逼,誓死不降,直至扬州城破,被俘不屈而英勇牺牲。
“天堑”,多专指长江而言。唐李白《金陵》诗:“金陵空壮观,天堑净波澜。”《毛主席诗词•水调歌头•游泳》:“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这里的“天堑”,都是指长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