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学作文 初中作文 高中作文 话题作文 节日作文 写人作文 动物作文 作文体载 作文素材 作文技巧
50字 | 100字 | 150字 | 200字 | 250字 | 300字 | 350字 | 400字 | 450字 | 500字 | 550字 | 600字 | 650字 | 700字 | 750字 | 800字 | 850字 | 900字 | 更多

以“________里的家国情怀”为题的作文

2025-11-01 12:56:32 文题网 字数: 点击:

请以“________里的家国情怀”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要求:

1. 将题目补充完整,立意自定,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2.不得套作、抄袭;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审题指导:

这道题的关键在于找到一个“小切口”,通过具体的人、事、物、景,展现宏大的家国主题。横线处填入的内容,决定了文章的个性和深度。

经典引路:

1. 从“日常物件”中见家国

吴伯箫《记一辆纺车》:一辆普通的纺车,串联起延安大生产运动的艰苦岁月,纺线声中是自力更生、共克时艰的民族精神。

启发:老物件是时光的见证。奶奶的针线盒、爷爷的勋章、父亲的老怀表……都可能承载着不平凡的往事。

2. 从“饮食习惯”中品家国

《舌尖上的中国》解说词:“一碗汤里喝尽一个时代的味道。”普通人的餐桌变迁,折射出国家从贫瘠到丰饶的发展历程。

启发:外婆家的腊肉、妈妈包的饺子、家乡的小吃……味道的记忆往往与家国变迁紧密相连。

3. 从“个人经历”中感家国

学生习作《地铁修到我家门前》:通过描写地铁修建前后社区面貌的变化,以及爷爷从反对到自豪的态度转变,展现国家建设与个人命运的交融。

启发:一次家庭争论、一张老照片、一段返乡旅程,都可以成为感受家国情怀的窗口。

 

学生作品一

搪瓷杯里的家国情怀

湖南师大附中博才实验中学 2311班 鲍雨新

午后阳光斜斜漫过阳台木桌,爷爷那只掉漆的搪瓷杯静静卧在桌面。杯身“为人民服务”五个红漆字已斑驳得连笔画都有些模糊,杯口还缺了一小块瓷,露出底下暗沉的金属底色。可这在我眼里平平无奇的旧物件,却是爷爷的宝贝——每次用软布擦拭时,他的指尖总会轻轻摩挲杯身,眼神里藏着我从前读不懂的温柔与郑重。

听爷爷讲,这搪瓷杯是他三十岁那年得的“技术能手”奖品。那时他在国营机械厂当技术员,每天天不亮就揣着杯子出门,杯里装着奶奶提前晾好的白开水,杯壁还印着厂名的小字。有一回,厂里接到紧急任务,要赶制一批支援西部建设的零件,爷爷带着工友们在车间里连轴转了三天两夜。累了就趴在机床边歇几分钟,渴了就端起搪瓷杯猛灌几口凉白开,杯沿那道深痕,就是当时起身时不小心磕在机床角上碰出来的。如今爷爷总指着那道痕笑:“那时候日子苦,车间里连风扇都少,可心里亮堂得很。总觉得多拧一个螺丝、多赶一个零件,国家就能快点好起来,咱老百姓的日子也能早点甜起来。”

后来我慢慢长大,家里的水杯换了一茬又一茬。玻璃杯透亮,不锈钢杯耐用,还有能显温度的智能杯,可爷爷始终把那只搪瓷杯摆在客厅的置物架上,和他的老花镜、收音机放在一起。上次全家去郊游,我提醒他带保温杯,他却笑着从柜子里翻出搪瓷杯塞进背包:“这杯子结实,还不沉。”路上他掏出智能手机,熟练连上车载蓝牙放起豫剧,边跟着哼边对我说:“你看,爷爷也赶得上时髦吧?以前哪想过,手机能当收音机用,还能跟千里外的亲人视频说话。”我望着阳光下泛着淡淡光泽的搪瓷杯,又看看爷爷眼角笑出的皱纹,忽然懂了——这杯子装过的从来不止白开水,还有爷爷年轻时的热血与拼劲,更装着他如今看着日子越过越甜的满足。就像他常念叨的:“以前出门靠自行车,去趟县城得骑大半天;现在高铁飞机,几小时就能到千里之外。以前写信要等半个月,现在点开视频就能看见亲人的脸。这好日子,都是国家一步一个脚印发展出来的啊!”

那天在郊外的草地上,爷爷坐在野餐垫上,手里握着搪瓷杯,阳光透过杯壁的斑驳红漆,在他手背上投下细碎的光影。风轻轻吹过,带着青草的气息,我忽然清晰地意识到:这只巴掌大的搪瓷杯,不只是爷爷一个人的回忆,更是国家几十年发展的小小缩影。从当年车间里的艰苦奋斗,到如今家家户户的幸福日常;从搪瓷杯里的凉白开,到智能杯里的温茶水,变的是日新月异的生活,不变的是刻在中国人骨子里的家国情怀。

这份情怀,藏在爷爷摩挲搪瓷杯的指尖,藏在他说起“国家好,小家才好”时的认真里;也藏在我们每个人为生活努力的脚步中,藏在对未来日子的美好向往里。它像搪瓷杯上虽斑驳却依旧鲜红的字迹,历经岁月却从未褪色,代代相传,在时光里闪闪发亮。

(指导老师:谭青)

 

学生作品二

卓玛住宅里的家国情怀

湖南师大附中博才实验中学 2311班 郑雅旋

云南香格里拉的风掠过草原,草浪翻涌着漫向天际,牛羊的影子在地上轻轻晃荡。原野上的石塔沉默矗立,山腰的虫草还未破土,这里满是原始的澄澈。也正因这份纯粹,家国情怀在此处更显真切动人。

暑假中旬,我踏足这片土地。空气中飘着浓郁的民族气息,原始又鲜活,是城市里从未有过的光景。为触摸香格里拉的神秘,首日我们便走进牧区,去拜访一户牧民人家。

跟着导游学了几句藏语问候,我们见到了屋子的主人——卓玛。这片区域的房子模样相近,无论是已落成的,还是正在修建的,都有着统一的规整轮廓。

卓玛身着藏式盛装,绛红与明黄的纹样在阳光下格外亮眼,瞬间抓住了我的目光。我心里的疑问正想脱口,一阵花香忽然漫过来,让我不由得顿住脚步。这个家太特别了:屋内色彩斑斓,陶罐里、窗台上都摆着花草;院子里种着藏族特色的格桑花与青稞苗,一眼便知是按主人心意细细布置的。我忍不住问:“卓玛,这里的房子为什么都一样?屋里又为什么有这么多花呀?”卓玛笑了,眼角眉梢都堆着喜悦与幸福。她用带着些许生疏的普通话,认真地解释:“这些房子都是国家帮我们建的,我们没花一分钱。前面草坪旁那条水泥路,也是国家修的,现在开车来镇上可方便了。屋里的花草是我们自己种的,国家把房子交给我们,怎么布置全由自己定,先种些花,既能养眼,空气也更清新。”

那一刻,我像是触到了书本里乡村振兴的真实画面。即便早知道国家的惠民政策,可当亲眼见到这连片的新房、平坦的公路,与辽阔草原形成的温暖反差时,心底的感动仍忍不住翻涌。

望着眼前结实的房屋,又看向窗外的草原,远处隐约传来汽车的引擎声。这里不是隔绝于世的“原始”,而是实实在在与时代同行的中国土地——国家从未落下任何一个小家。

离开时再回望这片牧区,忽然觉得,我们不仅走进了卓玛的家,更读懂了一个关于“大国”与“小家”的温暖故事。

每一间房屋都坚实可靠,每一户人家都灯火明亮。正是这千万个“小家”的微光,汇聚成了中国的璀璨光芒,照亮14亿人的生活,缺一不可。

(指导老师:谭青)

推荐阅读